灭商的从来不是姬发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4:13 点击次数:70
武王打败商朝的确切日期一直是个谜,甚至在学术界也有44种不同的结论,跨度从相差112年可见其难度。因此,本文不关注具体年份,而是专注于事件本身。
01 战后的焦虑
周武王姬发在灭商不久后,突然患上了一场严重的疾病。据史书记载,他的病因很有趣,原来他因为每天晚上焦虑到睡不着。明明已经统一了天下,表面看似一切都很好,为什么还会焦虑呢?答案很简单——残余的商朝势力仍然在做着不安分的事。
为了化解这个隐患,姬发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。首先,他把商王朝原有的领土分为四块:一块给了帝辛(商纣王)的儿子武庚,作为怀柔政策,让他管理一部分殷遗民;剩下的三块领土分别交给三位弟弟——管叔鲜、蔡叔度和霍叔处,他们被统称为“三监”,负责监管其他地方的事务。这种做法既有胡萝卜也有大棒。
《史记·周本纪》中提到,武王即位后,他经常焦虑,甚至因不安而彻夜未眠。周公旦曾经问他为何失眠,武王回答:“天命尚未定,商朝不再统治,我如何能安心?”他内心的压力,源自对商朝残余势力的深深忧虑。
然而,长期的精神压力和作息不规律最终让姬发因病去世,继位的是他年幼的儿子姬诵,成为了周成王。年纪尚轻的姬诵显然无法独立处理朝政,必须依赖一位年长有经验的辅政大臣来帮忙。那么,谁会来担任这个重任呢?
展开剩余72%02 政治危机与周公旦的智慧
此时,姬诵的三叔管叔鲜正驻扎在东边,盯着武庚。而在资历上,周公旦(姬发的弟弟,姬诵的叔叔)自然成了最佳人选。然而,管叔鲜并不甘心,他认为自己是哥哥,理应辅佐成王,而周公旦的干预则显得有些不满,甚至产生了篡位之嫌。就在此时,商王朝的旧地传出了流言:“周公旦似乎不安好心,可能对成王不利。”这条流言的来源至今无法考证,但推测最有可能的幕后黑手是武庚。因为武庚希望趁周朝内部不稳,制造混乱,从而有机会反叛。
管叔鲜不管流言是真是假,只要有理由,他就准备挑战周公旦。于是,管叔鲜开始联合其他不满的势力,包括蔡叔度和霍叔处,再加上武庚与东夷、淮夷部落的支持,围绕成王周围形成了强大的对立力量。一场大规模的政治危机随之爆发。
03 周公旦的应对
面对这场动乱,周公旦展现了极高的政治智慧。首先,他成功获得了太公望(姜子牙)和召公奭的支持。太公望不仅是姬诵的外公,也是商周时期姜氏部族的领导人物。他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,因为他在商朝时期拥有深厚的政治和军事背景。
接下来,周公旦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,团结了他的其他弟弟们,共同商讨应对危机的方案。尽管历史文献未能详细记载这场内部会议,但有资料表明,周公旦以巧妙的方式达成了共识,并成功平定了叛乱。经过三年的争斗,武庚和管叔鲜最终被杀害,蔡叔度被流放,霍叔处则受到了批评与惩罚。
04 后期的政治分化与周公旦的改革
叛乱平定后,周公旦采取了一系列分化政策,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政权。首先,他通过分封商朝旧贵族来拉拢他们,使其归顺周朝。例如,他在今天的豫东地区设立了宋国,并通过分封不同的族群,确保了这些族群的忠诚与依赖。
周公旦的政策不仅限于贵族和上层社会,还深入到商朝的基层社会。他将一些商人的族群分配到不同地区,比如将六个部族送到鲁国,七个部族送到卫国,剩下的则直接迁往洛邑进行监管。通过这一系列的手段,周公旦成功地分化了商朝的旧势力,并让这些势力无法形成合力,始终无法威胁到周朝的统治。
此外,他还通过调整商朝的疆域,打破了原商朝领土的完整性,使得他们的国土变得支离破碎。这一做法有效削弱了商朝的影响力,并让周公旦对各地的控制变得更加稳固。
最后,周公旦通过一项至关重要的宗教改革,统一了天命与帝王的概念。他提出“天有道德”的理论,并宣称周朝能够获得天下,是因为周王室有德行,天命自然会偏向他们。这一思想不仅合理化了周朝的统治,还为之后的“成康之治”打下了基础。
通过一系列的智慧与策略,周公旦不仅稳住了政权,还为周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,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治世时期。
发布于:天津市- 上一篇: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十大重点
- 下一篇:没有了